獵豹談教育

對於超修、加深加廣、參加競賽的建議

對於超修、加深加廣、參加競賽的建議

Kevin老師
======================
先前line群內有幾位家長要我談談在小學國中階段怎樣加深加廣,以求順利銜接到高中數A,我試著概括而簡要地聊一下。希望能幫助到大家。

(1)
以下主要是針對期許較高、性向興趣較強、希望到高中大學仍保有數學優勢的孩子(以下簡稱數學孩子),對於性向興趣不在數學的孩子,千萬別用同樣的標準。

(2)
何謂加深加廣?我舉108課綱國中數學的例子,大家應能體會。
國教院課程手冊說,在數線與絕對值部分, a、b兩點的中點座標,用實例說明就好,暫不需要導出公式;絕對值也不要觸碰方程式或不等式,譬如|x-4|=2或|x-5|<2;指數部分,不要觸及負指數;在二元一次方程式中,不要有無解或無限多解的情況。
這些內容,對於數學孩子來說,本來都可以延伸學習。像指數部分,既然已經講到指數律的指數加減,那麼再延伸到負指數,是相當自然的;或者像絕對值、方程式、不等式都會在國中學到,把這些結合起來也再自然不過。如果我們對於現在的孩子講授這些東西,就是一種加深加廣,它是在既有課綱知識點周圍適當的延伸。
但注意,這只是最淺顯的例子,對於程度更好的數學孩子來說,可以延伸的東西還有很多,尤其到了國中,知識儲備以及成熟度都有點基礎,提高到競賽等級都是可以的。

(3)
超修呢? 提前學習更高年級的課綱內容、完全在現有年級知識點之外的,就是超修了。譬如虛數i,我那個年代國三就學了,但現在如果國中生學這個,就是超修。當然超修時,深廣程度如何,那是更大的議題,先不討論。
在這邊也就可以稍微解釋一下「競賽」的本質:所有重要的中學以下數學競賽,對「加深加廣」的注重是大於「超修」的,譬如以全球中學生最高桂冠的IMO國際奧數來說,其出題範圍就是高中以下的初等數學,參賽者不需要大學以上的知識譬如微積分,當然某些題目恰好可以用高等數學來解,但這就不在競賽的主旨之內了。

(4)
超修與加深加廣,對於這個年代的數學孩子,是更重要的議題。
50歲以上家長會感受深刻,以前的國中數學深廣遠超過現在,這對一般孩子是負擔,但對數學孩子是福音,因為光是課綱內容就足以讓他們悠游其中,搞定基礎題就可以繼續碰進階題,不用過多地練習簡單題目;而且這些深廣內容的嫻熟,一方面升學考試會考,有直接收穫,二方面會加強他們對基礎題的掌握,三方面更幫助他們在未來階段可以領先。
但現在孩子面對的問題較複雜。課綱以及升學考試難度下降,學生的課內學習被限縮,可是全世界大學研究所所需的數學,卻從沒有降低過,為應付升學考試,一定程度的反覆練習避免不了,但若只專注課內,又浪費了時間跟天賦,少了深廣內容可以帶來的眼界、品味與考試實力的提升,等到考大學或進入大學後,卻又發現很多還是要從頭補強。
所以現在數學孩子的困難在此。當家長想搜尋課外材料、設定加深加廣標準時,該問誰?該學哪些?學到什麼程度?而且要和其他科目搶時間,都是問題。

(5)
超修
很多數學孩子之所以超修,其實只是因為他們「吃不飽」,現行年級課綱內的東西他們一下就搞定了,行有餘力就繼續學,這種基於內在動力的超修,是很健康的。事實上,我們教高端資優跟競賽多年,從我們自身經驗,到我們教過最頂尖的孩子,高比例有超修。
超修其實就是加速,至少有一個現實面的好處,就是提早把考試範圍學完,可以更從容地複習,這尤其在高中考大學,效用最明顯。這也是私中的策略。
所以我們是不反對數學孩子超修的,但有一點要特別注意,我們在文章或說明會中強調過多次,千萬不要搞半調子的超修。一個大略的檢驗標準~~如果您覺得孩子很優秀,可以系統化的跳級超修,那麼請確認孩子在超修的班上,也能維持領先,譬如在前面至少20%,否則可能就不是好的超修(可能中間遺漏的知識點太大、可能不夠投入、可能實力還不夠…等等),如此學得成效不好、浪費時間、還可能讓孩子輕忽自滿,等正式學習時反而不扎實。
另外補充,成績跟做題練習絕對是有關的,想要只憑聰明才智讀懂基礎理論、考試時直接當場憑觀念就解出題目,這在國中跟高中的一部分,還做得到,但愈往大學研究所就愈不可能,因為觀念更深更難,做題本身就是學習的一部分,是補強觀念理解的重要步驟,你平時不做題,成績不會好,程度也不會好。

(6)
超修的資源比較容易找,譬如利用暑假就把整學期的課本內容學完,這就是一種最常見的超修,可以利用課本、參考書、均一、可汗、數位教材等等,都很容易安排,你有辦法的話,一路超修下去也是可以的。
但這類超修,主動性要很強,如果缺乏一些外力協助、長時間無用武之地(譬如跟進度課程無關、離升學考試還很遠、沒有搞競賽、沒有同儕環境一起持續參與…),那就不容易堅持。我們有一些小學就上高中課程甚至進入清大數培的學生,那都是搞競賽、拼科學班或者強烈性向數學狂熱的。
我個人提供一點經驗給大家參考。我從小是屬於興趣廣泛、全科領先但特別喜愛數理,即使進入建中,整體課內課外數理素養仍在班上最前端,但不愛刷題所以考試成績沒這麼前端。三十年前資優的觀念與資源都不足,我唯一一次正式超修,是在高一暑假去補習高三微積分,班上都是建中北一女的學長姐,那是建中老師開的班,利用暑假把整學期微積分教完,我很輕鬆地跟著老師進度,幾次班內測驗都是最高分,之後上高二,一些章節剛好可以利用微積分來加強理解或解題,然後高三上就又再正式學到,最後微積分我學得非常好,個人覺得是個很有效益的超修個案。
現有市面補習班多半是跟隨進度,家長要尋找系統化超修的課程,得花工夫找特殊的補習班,同時一般超前進度幅度不會太大,像我們自己的經驗也是提前半年學完就足夠了。

(7)
加深加廣的資源更難找。
首先教材就是問題。當政府課綱政策一確定,整個市場教科書參考書廠商勢必跟隨,慢慢地社會上你能找到的系統化教材,就都是簡化過的。你也不可能去刻意找一本舊課綱的二手書來練習,因為整個綱要體系不同,你還要替孩子去一題一題挑選、篩選移動某些章節、比對新舊差異,更重要的是課外的老師不會教,孩子有問題家長得自己搞定,這對一般家庭都不實際。而且舊課綱相較於新課綱,其加深加廣也只是最基本的,想要再進階,也是沒有的。
民間出版物方面,資料就很多,例如九章、凡異就有極豐富的書籍,但學生跟家長是沒有能力自己適當地挑選並安排份量與進度的,更不要說自己要閱讀理解消化,並且用其他書籍的內容來交互參考。走這種路線的,多半是沒有立即強烈的現實目標,純粹是個人興趣在知識花園中漫遊,我自己當年就是這種。
另一個方式是讀書會,但這個圈子極小,一般人並無管道,而且多半是已經很有功力的學生,初學者很難融入。
最後一種管道是找補習班,這通常是比較完整的方案,因為教材、老師、輔導、進度規劃…等等都有,但這也是稀缺資源。
原因在於加深加廣的難度高,不要說xMO等級的高階競賽,連中階競賽如AMC10/12、AIME、TRML、甚至頂尖校系的二階段考試,補習班都很難找,舉例來說,不管是台灣或是上海,教AMC8的老師多,但AMC10/12或者AIME,就少了很多,若還進一步到xMO訓練的,那都是鳳毛麟角、得找私下管道了。
細分原因有二,一是教學難度高,二是市場太小招生難度高,像我們自己會開這方面的班、舉辦AIME、TMO這種中高階競賽的解析講座、協助訓練學生參加TRML…等,是因為利用網路可以聚集各地的學生,達到充份的開班數量,而且剛好有具備教學研究熱忱且程度夠高的老師,一般的補習班,要開這種課程,真的是太難了。

(8 )
談到資優教學,老師的「高觀點」很重要,俗語說:學生一杯水,老師一缸水,即使是教國中數學,有人是高中程度就來教,有人是以大學的視野來教,這種教學的眼界與品味以及長遠的影響,是天差地遠。
我們一向主張從高等數學、到高/中/低階的中學競賽、到中小學一般資優/績優生的教學,都應秉持這樣的理念,這跟文學、藝術道理都相同,即使是低階的初學者,也應該試著用高觀點、高品位去引導他,那才能在短期的成績滿足時,也擁有一生翱翔的能力。

(9)
建議:絕大多數同學,我們建議不需要投入高階競賽,對於希望讀好學校、好科系、具備寬廣的選擇空間來說,把訓練強度拉高到部分的中階競賽水平即可,這也就是「輕競賽」的概念。這種程度不需要區分資優生或是績優生,而是努力可以達到的,這樣的強度足以在學測、分科測驗、二階段、以及AMC10/12取得較佳的成績,並且維持大學以後數理的競爭力,這對多數人會是較佳的方案。
提醒:孩子接受加深加廣的訓練,遇到挫折是在所難免,不要太在意上課沒有立即全部聽懂,也不要太在意幾次考試或作業沒有馬上取得亮麗成績,要在意的是孩子克服的過程、把難題弄懂的過程、看到同學解出來自己也不服輸的過程。學習中都覺得很容易很輕鬆,那就像彈鋼琴永遠練習簡單曲子、長跑永遠停止在1000公尺一樣;學習中的困難,才是能讓孩子進步最珍貴的地方,輕鬆的一堂課,對孩子是沒有幫助的。

(10)
結語
數學在升學跟職場上,做為篩選的指標,是愈來愈明顯的趨勢。MIT之前跟隨其他美國大學不看SAT分數,但今年Q1就宣布,他們要重新看SAT成績,因為他們發現這種標化測驗在社會階級上造成的差異還是較小,而且其成績與入學後的學術表現有高度相關性,特別是數學。
而且不只是傳統理工學院看重數學,包括財務、行銷、經濟、心理、科技法律….等領域,你數學成績好,都會受歡迎的。
這其中跟職場的趨勢也有高度相關。許多國際財務金融業者,已經不再需要大量的傳統人工交易員,都轉向徵聘數學+程式的高手,靠數學模型與電腦程式來做決策、做交易,我們學生曾應徵Jane Street、WorldQuant的暑期工讀,面試根本不問什麼財經知識,全部在問機率統計跟程式設計;網上可查到2022年Jane Street暑期工讀月薪是USD16,640(還不含津貼),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很多訊息。
不過說這麼多,對於孩子,恐怕在智力挑戰鍛鍊與持續進步的過程中,獲取快樂、獲取成就感,才是他們最大的動力,各位家長好好去維護這火苗,給予鼓勵、給予陪伴,建立喜愛思考、不怕難、肯堅持的學習態度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695697124716309/permalink/1048009442818407/